盘中餐“走塑”与“限塑”:香港环保新政的内外矛盾
香港某墟市街头,一对年约40岁的夫妇刚从点心外卖店走出来,塑料袋中装着两盒广东经典“盅头饭”,还有一叠调羹——之所以说“一叠”,因为那是纸造的。
“我们拿回去也就是扔掉。反正我用家里的餐具。”先生说得淡然,但这句话暗示着,一件一次性(即用即弃)餐具,连被用上的机会都没有,就要走向垃圾桶。
“限塑令”已开始在世界各地逐渐普及,香港在4月22日乘世界地球日之际,实施“管制即弃胶餐具和其他塑胶产品”政策,更被称为“走塑令”。一些外地媒体或网红甚至形容这是“史上最严限塑令”。如今这项政策迎来了满月。
但塑料一次性用完即弃餐具换成纸质、木质,却引发网上一片哀鸿,也有食店餐馆趁实施首六个月是适应期而按兵不动。这中间都出了什么问题?
香港“走塑”政策内容有什么?
2023年10月,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了《2023年产品环保责任(修订)条例草案》。特区政府定于2024年4月22日实施第一阶段禁售。
首阶段被禁售或禁止商家免费提供的包括多种塑胶餐具,例如各类发泡胶——即发泡聚苯乙烯(PS),台湾惯称保丽龙——制造的盘碗饭盒等,以及饮管(吸管)、叉子、刀、汤匙等。酒店宾馆也被禁止免费提供一次性塑胶牙刷、剃须刀、沐浴露、洗发水和瓶装水等。
此文包含Instagram提供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会使用曲奇或小甜饼等科技,我们在加载任何内容前会寻求您的认可。 您可能在给与许可前愿意阅读Instagram小甜饼政策和隐私政策。 希望阅读上述内容,请点击“接受并继续”。
第二阶段暂定于2025年实施,届时将进一步禁用一次性塑料杯子、餐盒等。但港府称具体禁售时间“将取决于有关种类的非塑胶或可重用替代品的普及性和可负担性”。
港府将第一阶段禁售的首半年定为“适应期”,其后商家违反“走塑令”可被处以罚款,金额介乎2000港元至10万港元(1.28万美元;9.07万元人民币;41.2万元新台币)不等。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给有医疗需要的人提供塑胶吸管等。
各家餐馆陆续在4月22日前后转用新外卖餐具,结果,像木汤匙喝不了汤、纸吸管溶化、纸叉子未用先断等情景,陆续被市民放到网上抱怨。
“我用自备餐具也有一、两年了。”拿着外卖“盅头饭”的那位先生对BBC中文记者说,自己其实也习惯了,“但是要是用回从前的塑胶餐具会方便一点。”
彭敬威在元朗锦田经营一家“两餸饭”外卖店,他的家族也在同区小镇洪水桥经营茶餐厅。他说放弃索要餐具的外卖顾客正在增加。
他对BBC中文记者说:“餐具套装变贵了……但最大原因是用家们——食客们——觉得这些新型外卖餐具帮不了他们进食,弄得还麻烦了,所以索性就不用了。”
特区政府强调有给业界提供采购替代餐具的支援,也有媒体称新的一次性外卖餐具跟塑胶餐具价钱相差无几,但彭敬威说,他店里采用的纸包餐具套装——内有一对竹筷子、一只纸调羹、一根牙签和一张餐纸——成本已是从前的一倍。限塑令前,一般常见的一次性中式餐具套装都是以塑料袋装载,调羹是塑胶的。
中国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4月30日曾说:“在措施推出的这段时期,整体来说,我看到是平稳有序的,而市民不论是外卖或是堂食用餐(内用),亦逐步适应新的‘走塑’要求。”
“我也看到很大部分市民——有报道指约60%、70%的人——在堂食或外卖时,很多时候都不要即弃用具,也看到购买可重用的个人用具的人增加了。”
此文包含Google YouTube提供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会使用曲奇或小甜饼等科技,我们在加载任何内容前会寻求您的认可。 您可能在给与许可前愿意阅读Google YouTube小甜饼政策和隐私政策。 希望阅读上述内容,请点击“接受并继续”。
此文包含Google YouTube提供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会使用曲奇或小甜饼等科技,我们在加载任何内容前会寻求您的认可。 您可能在给与许可前愿意阅读Google YouTube小甜饼政策和隐私政策。 希望阅读上述内容,请点击“接受并继续”。
香港“走塑”错了吗?
环境及生态局今年2月提交立法会的文件称,“‘减塑’、‘走塑’近年已成为国际间的共识。无论内地(中国大陆)、邻近的澳门,以至世界其他地方近年都相继推行减少使用塑胶的措施”,例如欧盟与澳大利亚。
2008年6月1日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被视为中国大陆第一道“限塑令”,2020年1月发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
2023年10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定下了2025年大陆“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的目标,同时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中国澳门特区政府透过“行政长官批示”形式立法,分阶段在2021年元旦、2022年元旦、2023年元旦和今年元旦禁止进口与转运发泡胶餐具器皿、一次性塑胶吸管、各式一次性塑胶餐具和一次性塑胶杯碟等。
英国在2021年元旦布鲁塞尔时间子夜完全脱欧后,仍局部遵从欧盟法规的北爱尔兰在2021年7月起禁用一次性塑胶餐具与器皿,苏格兰自2022年1月起实施同类禁令,英格兰、威尔士与英属曼岛则在2023年下半年相继实施。
联合国4月底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第四轮治理塑料污染谈判(INC-4),这一系列谈判旨在于今年内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议,以终止塑料污染。这说明“限塑”已日益成为全球共识。
香港“走塑”政策起步比人晚,而且似乎是在“走样”中起跑。
“我记得从前这些连锁快餐店,要是我堂食的话,他们会给我不锈钢的调羹,现在可没有了,只有一根木棒。”某天在快餐店歇脚购买了一杯柠檬茶的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高级讲师钟姗姗博士谈起这最近的经历。
钟姗姗博士同时是香港老牌环保组织长春社的理事会主席。她对BBC中文记者说:“要是大家仍然坚持说‘我要用即弃’,无论是堂食与否,他觉得这即弃餐具不是塑胶的便可以用,那其实我们没环保到哪里去。”
当然,“限塑令”在混乱中起步,或者上路后被批评走样的前车之鉴,确有存在。英格兰与威尔士的一次性塑胶餐具禁令实施迫在眉睫之际,餐饮业界中有不少人反映对新政策所知甚少。
获一些香港环团赞赏积极“走塑”的台湾在2019年7月1日实施内用一次性吸管禁令,预计在2025年限制外带供应吸管,政策最初公布之际便曾闹出环境保护署官员提出珍珠奶茶“可以用汤匙喝”、时任台北市市长柯文哲称“嘴巴张开就可以”等引起舆论热议的言论。2023年8月环保署即将升格为环境部之际,官员宣告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胶餐具“不再是唯一方向”,引来不少批评。结果今年4月环境部长薛富盛重申2030年禁限用塑胶产品的政策目标。
韩国也许是迄今最惨烈的一例:2022年11月实施的一次性纸杯与塑胶吸管禁令,过渡期首年快将度过之际,纸杯禁令被宣布废止,塑胶吸管则实际上无限期延长过渡期。当地媒体称,政策逆转是考虑到小商户面临经营困难。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项目主任谭颖琳认为,这次“走塑”政策的推行阵痛在所难免,“但是比预期大”。她对BBC中文记者说:“有些人误会了,说‘所有的外卖都不可以用塑胶’,连珍珠奶茶都不行。市民所接受到的信息有落差,许多人觉得,‘咦?到底都发生什么事了?’所以就很反对。”
而且替代品“新不如旧”之处,还不止于好用不好用。
钟姗姗博士说:“纸根本不可能防水,把纸弄得防水,肯定添加了东西。那添加了什么呢?那些防水剂、滑水剂,都有毒,对人的身体有害。”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确曾在2023年5月发表论文称,许多纸饮管的“永久化学物”含氟表面活性剂(PFAS)含量比塑胶吸管还要高。科学界近年持续争论人体摄入PFAS会引致癌症的可能性,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已在今年4月给饮用水中的PFAS含量订立安全上限。
香港特区立法会也有议员就此要求政府说明。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5月8日书面答复称:“根据报告的数据作推算,市民需要持续并大量摄取饮管内所有PFAS含量——约为每人每周300支——才会超出欧洲食品安全局订立的PFAS耐受摄取量,所以正常情况下都无须为此担心。”
谢展寰在此之前也曾说:“在‘走塑’开始后一星期左右,我们的同事视察时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商店已转用非塑胶餐具,大型的连锁餐厅更是全部转换,我们认为速度是理想的。 ”
香港“走塑”的理由
2023年12月,香港特区环境保护署发表2022年固体废物统计数字:香港人全年弃置都市固体废物406万公吨,平均每天1.11万公吨,其中废塑胶占21%;每日227公吨塑胶与发泡胶餐具、206吨塑料瓶、878吨塑料袋被弃置。
香港最常见的12米级双层巴士(公交车;公车)核载约130人,以香港特区运输署验车时假设每人重54公斤计算,香港一天丢弃的塑料垃圾需要187辆双层巴士才能运走,一年便是1.18万架次。
特区政府2021年2月公布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文件警告,香港仅有的三个垃圾堆填区将在“预计会在未来数年相继饱和”,垃圾无处填埋。
另一方面,全球塑料回收率本来就很低,香港2022年的回收率也只是略高的12.27%。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工业生态学教授罗兰·盖耶(Prof Roland Geyer)2017年7月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全球只有约9%塑胶垃圾得到回收,余下12%被焚烧,79%被掉进垃圾填埋场。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城市研究课程主任伍美琴教授长期从城市规划角度研究香港环境保护议题。她认为在“走塑”问题上,市民必须意识到“垃圾很贵”这个现实。“这是一个需要思考与重整价值观的过程。”
贵,也存在于回收循环之上——浸会大学钟姗姗博士说,塑料产品回收,从收集、清洗到再造成新产品的过程,在在需财,却不一定能获得好的回报。
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污染问题近年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指出这些塑料微粒能进入人体血液,淋巴系统以至于肝脏,而其健康影响仍待了解——塑料回收也是污染来源。
钟姗姗博士说:“等我们知道原来微塑胶对生物能产生哪些永久性的影响的时候,那已经太迟了。”
伍美琴教授也说:“越有钱的地方,承受后果的能力越强,那最终会引致公义问题:贫穷的地方没有那么多资源,当你用了那么多资源,引致诸多环境问题的时候,最受痛苦的就是那些没有资源去处理问题的人。”
香港“走塑”该如何走下去?
实际上,“走塑”也只是整个香港源头减废政策的一部分。原定在差不多时间实施的按量垃圾征费措施——都市固体废物收费计划——年初被改成延至8月1日实施,并由政府部门与选定住宅大厦自4月1日起“先行先试”。香港媒体目前仍在观望垃圾征费措施能否如期上路。
不过,绿色和平的谭颖琳说:“我们不能光要消费者去环保,光要消费者去做回收,要求他们去自备。商家也该多走一步去提供。”而这牵涉到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包括商户“过度包装”问题——不同环保团体所提出的例子有超级市场大量包装蔬果出售,或网购使用多重邮递包装等。
浸会大学锺珊珊博士提起香港1970年代以前盛行的“包伙食”服务,又称“福食”,可以考虑重推。当时食店、小摊以传统餐具给商行、工厂送上午餐,饭后将餐具收回,不涉及任何一次性即弃产品。此外,循“污染者自付”原则增加索取一次性餐具的强制收费,也能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意欲。
谭颖琳又说,绿色产业壮大将可带动香港经济的内循环发展:参考欧盟数据,在其2009年《生态设计指令》(Ecodesign Directive)下,单是2021年,欧盟消费者节省了1200亿欧元(1307亿美元;9445亿元人民币;4.21万亿新台币)的能源开销。
但要达致这些经济效益,还是得先处理眼前乱象。
谭颖琳说:“我其实觉得大家不停地给意见,是在共同挽救整个政策。试想想,20年来哪有发生过垃圾问题能上这么多天的新闻头条?”
伍美琴教授也希望为政者能好好了解民众反对的理由,对症下药。但她仍希望市民能明白推行“限塑”政策的重要性。
“不要意气,因为这真的关乎每一个人的长远福祉,这是大家都需要去明白的。”
香港特区政府在其《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中提出实施“玻璃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与“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其中玻璃饮料容器管制已于2023年5月实施,塑胶饮料容器管制的立法草案则仍在草拟当中。这些行动与其他减废措施,均旨在配合《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力争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能否实现此目标,众多环保团体拭目以待。
斯嘉丽·约翰逊的AI纠纷让人想起硅谷过去的灰暗岁月 2024年5月24日 “快速行动,打破陈规”是年…
+
+
+
+
+
+
斯嘉丽·约翰逊的AI纠纷让人想起硅谷过去的灰暗岁月
“快速行动,打破陈规”是年轻的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二十年前提出的座右铭。这句话至今依然萦绕在科技界。
这句话象征着硅谷最糟糕的一面:无情的野心和令人惊讶的傲慢,不计后果、唯利是图的创新。
本周,当好莱坞女星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与“开放式人工智能平台”(OpenAI)发生冲突时,我想起了这句话。约翰逊女士声称,她和经纪人都拒绝让她为“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的新产品配音,但当新产品亮相时,声音却非常相似。OpenAI否认这是有意模仿。
这正是创意产业所担心——人们被模仿并最终被人工智能(AI)取代的典型例证。
这一切都与昔日那些独断专行的硅谷巨头如出一辙。将寻求宽恕而不是许可作为非正式的商业计划。
2024年的科技公司非常希望摆脱这种名声。
而OpenAI并不是从那个模子里塑造出来的。它最初是一家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将任何额外的利润投入到业务中。
2019年,当该公司成立营利部门时,公司表示其将由非营利部门领导,投资者的回报将有上限。
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一转变感到高兴——据说这是联合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决定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去年年底,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突然被董事会解雇,其中一种说法是他想进一步偏离最初的使命。但我们无法确定该说法。
不过,即便OpenAI变得更加以利益为导向,它仍必须正视自己的责任。
宛如噩梦
在政策制定领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灾难来临之前,需要制定明确的界限来约束OpenAI这样的公司。
迄今为止,AI巨头们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在六个月前举行的全球首届AI安全峰会上,一群科技公司老板签署了一份自愿承诺书,承诺创造负责任、安全的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AI技术的优势,同时将其风险降至最低。
他们所说的风险宛如噩梦,如同《终结者》和《末日侵袭》的场景一般,AI走向失控并摧毁人类。
上周,一份由30位独立专家组成的英国政府报告草案得出结论称,“尚无证据”表明AI可以制造生物武器或实施复杂的网络攻击。
报告称,有关人类失去对AI控制的可能性“极具争议”。
本周早些时候,当峰会再次召开时,“安全”一词已从会议标题中完全删除。
该领域的一些人早前就表示,AI工具带来的更直接威胁是,它们会取代工作或者无法识别肤色。AI伦理专家鲁曼·乔杜里(Rumman Chowdhury)博士说,这些是真正的问题。
还有更复杂的问题。该报告称,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方法来准确理解AI工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输出——甚至它们的开发人员也不确定。而目前已建立的安全测试项目“红队演练”(Red Teaming),即评估人员故意让AI工具行为不当,也没有最佳实践指南。
在本周由英国和韩国在首尔联合主办的后续峰会上,科技公司承诺,如果一款产品没有达到一定的安全门槛,就会将其搁置——但这些标准要到2025年的下一次峰会才会确定。
就在专家们争论AI威胁的本质时,科技公司仍在不断推出产品。
仅在过去几天,OpenAI的ChatGPT-4O、谷歌的“阿斯特拉计划”(Project Astra)和微软的CoPilot+相继推出。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AI Safety Institute)拒绝透露是否有机会在这些工具发布前对其进行测试。
OpenAI表示其有十项安全流程。但本周早些时候,该公司一名专注于安全的高级工程师辞职,称他所在的部门在内部一直“逆风而行”。
“在过去的几年里,安全文化和流程在闪闪发光的产品面前已退居其次。”简·雷克(Jan Leike)在“X”上写道。
当然,OpenAI还有其他团队在继续关注安全问题。但这些公司实际上在做什么,并没有官方和独立监督。
“自愿性协议本质上只是企业给自己的作业打分的一种方式。”独立研究机构艾达·洛夫莱斯研究所(Ada Lovelace Institute)副总监安德鲁·斯特雷特(Andrew Strait)说。“它本质上无法取代具有法律约束力和可强制执行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激励这些技术负责任发展所必需的。”
英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温迪·霍尔(Dame Wendy Hall)教授说:“我们没有这些公司会遵守承诺的保证。”
“我们如何让他们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就像我们对制药公司或其他存在高风险的行业所做的那样?”
更严格的规则即将出台。欧盟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AI Act),这是世界上首部该类法律,并对违规行为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但一些人认为,这将影响用户——他们将不得不自己对AI工具进行风险评估——而不是那些开发AI的公司。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AI公司就可以置身事外。
“我们需要逐步走向法律监管,但不能操之过急。”霍尔教授说。“建立每个人都签署的全球治理原则真的很难。”
“我们还需要确保它真正是全球性的,而不仅仅保护的是西方世界和中国。”
与以往一样,最重要的问题是,监管和政策的推出要比创新滞后得多。
霍尔教授认为,政府层面将“万事俱备”。
问题在于,我们能否说服科技巨头们等待它们的到来。
斯嘉丽·约翰逊被AI聊天机器人的模仿所“震惊”
BBC记者马特·墨菲(Matt Murphy)、丽芙·麦克马洪(Liv McMahon)
好莱坞女星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表示,她对OpenAI推出一款语音与她本人“极为相似”的聊天机器人感到“震惊”和“愤怒”。
这位女演员说,她之前已拒绝了OpenAI希望她为该公司的新聊天机器人配音的邀请。
但在上周新款聊天机器人首次亮相时,评论人士很快就将该聊天机器人“Sky”的声音与约翰逊在2013年出演的电影《她》(Her)中的声音进行了比较。
OpenAI周一表示,该公司将移除语音,但坚称这不是对约翰逊的“模仿”。
然而,在BBC周一晚间看到的一份声明中,约翰逊指责该公司及其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故意复制她的声音。
“当我听到发布的样片时,我感到震惊、愤怒和难以置信,奥尔特曼先生竟然会寻求一种听起来与我如此相似的声音。”她写道。
“奥尔特曼先生甚至暗示这种相似是有意为之,他在推特上发了一个单词‘她’——指的是电影中我配音的聊天系统莎曼珊(Samantha),她与人类建立了亲密关系。”
2013年的电影《她》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不久的将来,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所饰演的角色爱上了他的拟人化女声操作系统,而约翰逊(Johansson)为该系统配音。
这位曾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女演员说,奥尔特曼最初是在去年9月找到她,希望她能为新的聊天机器人配音。
“(奥尔特曼)告诉我,他觉得由我来为这个系统配音,可以弥合科技公司和创造力之间的差距,帮助消费者适应人类和AI之间的巨大转变。”约翰逊写道。
“他说,他觉得我的声音会让人们感到慰藉。”
但她说,出于个人原因,她最终拒绝了这个邀请。
她补充说,在“Sky”聊天机器人发布前两天,奥尔特曼联系了她的经纪人,呼吁约翰逊重新考虑她最初拒绝与公司合作的决定。
这位女演员补充说,她不得不聘请律师,并向该公司发出两封律师函,以确定声音的来源。
“在我们都在努力应对深度造假问题,并保护我们自己的肖像、作品和身份的时候,我相信这些问题应该得到绝对的澄清。”她写道。
在OpenAI传送给BBC的一份声明中,奥尔特曼否认该公司试图模仿约翰逊的声音。
“‘Sky’的声音不是斯嘉丽·约翰逊的,(公司)也从未想过要模仿她的声音。”他写道。
“我们在与约翰逊女士联系之前,就已经选定了‘Sky’的配音演员。出于对约翰逊女士的尊重,我们已经暂停在产品中使用‘Sky’的声音。我们很抱歉没有与约翰逊女士进行更好的沟通。”他写道。
此外,该公司表示,它正在“努力暂停”该语音,同时在“X”(前称:Twitter)上发文,回应有关该语音是如何被挑选的问题。
OpenAI在文中表示,聊天机器人使用的五种声音是从其合作的配音演员中采样的。
版权挑战
就在六个月前,好莱坞的演员们同意结束罢工。罢工者呼吁提高工资,并对AI的运用提供保障。这场大罢工使娱乐产业陷入瘫痪。
约翰逊参加了去年的行业行动,其部分关乎电影公司将如何使用AI来模仿演员的脸和声音。
与电影公司达成的协议包括保证未经演员同意不会使用这些个人特征。
“在对AI的不信任和对其潜在危害的担忧普遍存在之时,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声音感觉特别具有侵犯性。”AI语音授权公司——“换音”(Voice-Swap)公司的负责人丹·斯坦恩(Dan Stein)说。
“无论OpenAI是使用斯嘉丽·约翰逊的声音还是类似声音来训练新的‘Sky’语音,事实是她拒绝了许可,而她的身份却被利用了。”
“如果该领域最著名的公司以这种方式行事,这将为版权和同意权树立一个危险的先例。”
OpenAI一直面临各种法律挑战,很多关于该公司如何使用网上受版权保护的信息。
去年12月,《纽约时报》表示计划对该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使用该媒体发表的“数百万”篇报道来训练其ChatGPT AI模型。
9月,作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R Martin)和约翰·格里沙姆(John Grisham)也宣布了一项索赔计划,指控该系统在训练过程中侵犯了他们的版权。
俄罗斯方块问世40周年:苏联程序员的创意如何征服世界 2024年6月6日 40年前,一位年轻的苏联研…
+
+
+
+
+
+
俄罗斯方块问世40周年:苏联程序员的创意如何征服世界
2024年6月6日
40年前,一位年轻的苏联研究人员发明了一款与众不同的电脑游戏。
1984年,在莫斯科科学院计算机中心工作的阿列克谢·帕吉特诺夫(Alexey Pajitnov)已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倦。他为自己的数学技能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编写了一款电子游戏。
1984年6月6日,这款游戏的第一个简单原型在苏联制造的计算机“Elektronika 60”上运行。
帕吉特诺夫在2011年对BBC的《见证历史》(Witness History)节目回忆说:“当第一个原型问世后,每个人都非常好奇,纷纷要求试玩。”
“每个人都尝试了这款游戏,每个人都喜欢这款游戏,包括我自己。”
五连方块游戏
这就是俄罗斯方块的开端——一款简单而迷人的益智游戏,其注定要风靡全球。
这款游戏的创意源自经典的五连方块游戏。在游戏中,玩家需要精确地调整奇形怪状的几何图形,以填出一个没有空隙的连续画布。
俄罗斯方块采用了非常相似的理念:玩家必须将下落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由四个方块组成,也称为“四连方”)放入一个垂直方框中,使它们从边缘到边缘连成实线。
苏联几乎完全没有个人电脑,但这并没有阻碍这款游戏的传播。
这款游戏被从一台机器复制到另一台机器,在全国各地为数不多的电脑用户之间流传。
俄罗斯方块如何穿越铁幕的故事则值得写一本间谍小说。
全球兴趣
一家英国软件制造商在匈牙利偶然发现了这款游戏,并与俄罗斯政府谈妥了发行权。
不久后,欧洲和美国的人们就在家里玩起了俄罗斯方块。
随着电子游戏产业的迅速发展,1980年代末出现了一个新的平台:掌上游戏机,如Gameboy。
任天堂游戏机
1989年,美国软件制作人亨克·罗杰斯(Henk Rogers)在给一家日本公司工作时,意识到这款苏联游戏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于是,他决定将这款游戏从笨重的电脑移植到掌上设备上。
但要做到这一点,他需要从该游戏的创作者那里获得发行权。
为了获得俄罗斯方块在手持设备上的发行权,亨克·罗杰斯(图为其在2023年西南偏南电影节俄罗斯方块电影首映式上)踏上了前往苏联的冒险之旅。
为了寻找俄罗斯方块之父,罗杰斯来到了莫斯科。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冷战之后,苏联和西方的关系开始回暖。
他带着一台新摄像机,满怀激情地潜入未知世界。
“我刚买了这台新摄像机,这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我只是想记录下它,享受其中的乐趣。”他在2011年对BBC《见证历史》节目说道。
寻找国企办公室
起初,莫斯科的二月给罗杰斯留下了阴郁的印象。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酒店里的电视和收音机也无法使用。
“没人能给我提供任何信息。”他说道。
罗杰斯一直在寻找国企部门电子技术(Elektronorgtechnica,或Elorg)的办公室,这是一家从事硬件和软件进出口的苏联机构。
他雇了一名翻译,同时也是他的司机,她似乎马上就知道了一切。一天下午,她把他带到该处办公室,但拒绝和罗杰斯一起进去,“因为她没有被邀请”。
他鼓起勇气,独自走了进去。
他以某种方式解释说,他想购买俄罗斯方块的版权,这立刻引起了整栋大楼的轰动。
罗杰斯笑着说:“这就像把热的拨火棍插进蚂蚁窝一样”。
他被介绍给阿列克谢·帕吉特诺夫(Alexey Pajitnov)和其他八人,“包括克格勃特工,天知道还有什么人”。
他们审问了他几个小时。罗杰斯回忆说:“他们想知道我是否真的在做电脑游戏生意”。
“什么是知识产权?”
苏联官员们很难理解西方的知识产权概念和电子游戏业务,因为在当时,这两者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是完全陌生和不可理解的。
尽管最初双方互不信任,但罗杰斯的坚持还是赢得了他们的青睐。
“我以前见过一些商人,但他们完全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他们更像是骗子,而不是商人。而亨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他真正了解游戏的核心、游戏业的本质。”帕吉特诺夫在2011年对BBC说。
签约
经过一周的谈判,罗杰斯和帕吉特诺夫签署了一份合同,该合同前所未有地保证了这位苏联程序员从所有俄罗斯方块的海外销售中获得个人分成。
“他们感到非常惊讶。”罗杰斯解释说。
“他们从未见过合同中会有‘如果我不按时付款,就会有违约金’之类的条款。我的意思是,这让他们很满意。”
“我的内部消息是,他们把这份合同作为此后所有合同的蓝本。”帕吉特诺夫笑着说。
罗杰斯认为,俄罗斯方块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其独特的玩法。
与大多数建立在暴力和破坏基础上的电脑游戏不同,俄罗斯方块为玩家提供了参与建造和创造的机会。
罗杰斯认为,这是一种更有趣的活动,因为它更符合人类一些基本的快乐中心点。
“人们想要创造一些东西,并且在创造出来之后感觉非常好。”
玩家超10亿
如今,俄罗斯方块享有光荣的历史地位。
据最保守的估计,至少有十亿用户在一生中至少尝试过一次将下落的彩色图形堆叠成有序的线条。
虽然最初几年帕吉特诺夫获得版税并不容易,但当他在1990年代中期移居美国并与罗杰斯合作成立公司后,他开始获得版税。
如今,帕吉特诺夫居住在华盛顿特区,是电子游戏界最富有和知名的人物之一。
人工智能:苹果发布AI新功能 将把ChatGPT融入iPhone 2024年6月11日 苹果(App…
+
+
+
+
+
+
人工智能:苹果发布AI新功能 将把ChatGPT融入iPhone
苹果(Apple)公司将通过与ChatGPT开发商OpenAI合作来增强其智能语音助手Siri和操作系统,以便在人工智能(AI)竞赛中赶上对手。
这家iPhone 制造商在周一(6月10日)的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了对Siri的大改造以及许多其他新功能。
这个新的个性化人工智能平台称为“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它旨在为用户提供一种更轻松地浏览苹果设备的方式。
苹果还宣布iPhone和Mac操作系统的新版本将允许通过与开发商OpenAI的合作来访问ChatGPT。
ChatGPT还可用于增强其他工具,包括文本和内容生成。测试版本将于秋季推出。
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开幕式在公司位于美国加州库比蒂诺总部举行。 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在会上表示,此举将把苹果公司产品“推向新的高度”。
然而,这一消息并未受到所有人的欢迎。特斯拉(Tesla)和Twitter/X的所有者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威胁称,由于“数据安全”的原因,他将禁止旗下的公司使用iPhone。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X”上表示:“苹果公司完全不清楚,一旦将自己的数据交给OpenAI,到底会发生什么。” 他指出:“它们正在出卖你。”
在竞争对手通过采用AI技术迅速崛起后,苹果公司正面临在其产品中引入新的AI功能的压力。
今年1月,微软取代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6月初,苹果公司市值又被英伟达(Nvidia)超越。
CCS Insight首席分析师本·伍德(Ben Wood)表示,虽然苹果新的个人AI系统“应该有助于安抚紧张的投资者”,但其ChatGPT集成可能会揭示并给该公司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
他对BBC表示:“可以说,苹果承认了其局限性,因为ChatGPT将在Siri不再能够帮助用户时出手。”
最近几个月,科技公司发布了大量AI产品,但苹果公司基本上缺席。
库克在2023年告诉投资者,公司将谨慎对待AI这项技术。周一,有关AI进展的方案终于被制定出来。
什么是“苹果智能”?
“苹果智能” (Apple Intelligence)本身并不是一款产品,也不是一款应用程序。
它将成为客户使用的每个应用程序和苹果产品的一部分——无论是通过智能写作助手完善你的短信草稿,还是向你展示如何抵达下一个日程预约事项的最佳路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微软人工智能助手Copilot类似,但人们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来激活它。
苹果公司在2010年收购的智能语音助手Siri已焕然一新,采用了新的界面,可以通过与用户聊天,帮助他们无缝衔接和浏览其设备和应用程序。
苹果在周一全球开发者大会上的主题演讲中特别强调了“苹果智能”的安全性。
一些处理将在设备本身进行,而需要更多算力的较大操作将被发送到云端,但不会存储任何数据。
对那些为了苹果的隐私承诺支付高价的客户来说,这点至关重要。
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表示,该系统“将强大的生成模型置于iPhone、iPad和Mac的核心。”
他说:“该系统将基于你的个人背景为你提供最有帮助和最相关的情资,并且在每一步都保护你的隐私。”
OpenAI 和苹果合作意味着什么?
人们普遍预期苹果会做出整合OpenAI的ChatGPT技术的决定,但对于一家如此严密保护自己产品的公司来说,这是个非同寻常的举动。
谷歌和微软近几个月来因其AI产品所犯的错误而面临审查,在AI产品的错误答案在网上疯传后,搜索巨头在5月份取消了这项新功能。
苹果多年来还拒绝允许客户下载App Store之外的任何应用程序,理由是这些应用程序可能不安全,而出于同样的原因,苹果也不允许客户使用除自家Safari之外的任何网络浏览器。
后来,在欧盟立法强制下才有所改变。
这是承认苹果现在也无法与ChatGPT竞争的标志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AI巨头OpenAI当前的实力。
该公司确实表示未来将整合其他产品,但没有透露具体名称。
与此同时,苹果宣布其混合现实耳机Vision Pro将于7月12日在英国上市。该产品二月份已在美国上市。
苹果公司在周一还发布了其它一些消息,包括: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高速发展,它改变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什么是人工智能(AI)?它是如何工作的?
人工智能I让计算机几乎可以像人一样学习和解决问题。
AI系统接受大量信息的训练,并学习识别其中的模式,以便执行诸如展开类似人类的对话或执行预测在线购物者可能购买的产品等任务。
AI技术支持语音控制虚拟助手Siri和Alexa,并帮助Facebook和"X"(以前称为Twitter)决定向用户展示哪些社交媒体帖子。
AI还使亚马逊(Amazon)能够分析顾客的购物习惯,以推荐未来的购买产品。与此同时,亚马逊公司还利用AI技术来打击虚假评论。
ChatGPT和Midjourney等人工智能程序是什么?
ChatGPT和Midjourney是所谓的“生成式AI”。这些程序从包括在线文本和图像等大量数据中学习,以生成感觉像是人类制作的新内容。
而ChatGPT等所谓的聊天机器人可以进行文本对话。Midjourney等其他人工智能程序可以根据简单的文本指令创建图像。
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可以制作视频,甚至制作著名音乐家风格的音乐。
但这些程序有时会生成不准确的答案和图像,并且可能会重现其源材料中包含的偏见,例如性别歧视或种族主义。
不少演艺人员和作家警告说,这类人工智能允许其他人在不付费的情况下利用和模仿他们的作品。
最近加入这些呼吁的艺人包括美国歌手和词曲作者比莉·艾利什(Billie Eilish)和美国说唱女歌手妮琪·米娜(Nicki Minaj),她们是呼吁停止音乐行业“掠夺性”使用人工智能的200名艺人之一。
太空探索:在太空中待上一年后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 2024年6月13日 当前美国宇航员单次太空之旅的纪…
+
+
+
+
+
+
太空探索:在太空中待上一年后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
2024年6月13日
当前美国宇航员单次太空之旅的纪录是371天,但长时间的轨道飞行会以一些令人惊讶的方式改变宇航员的身体,给他们的肌肉、大脑甚至肠道细菌都带来变化。
在几次握手和简短的拍照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员弗兰克·卢比奥(Frank Rubio)挥手告别了国际空间站。这个美式足球场大小的模块和太阳能电池板的集合体曾是他在过去371天的家。他离开国际空间站并返回地球,标志着迄今为止美国人最长单次太空飞行的结束。
2023年3月,他和机组成员原定乘坐的飞船出现冷却剂泄漏,导致在轨时间被延长,这使其在太空的时间超过了美国人此前创下的连续355天的纪录。在太空中多待的几个月让卢比奥总共绕地球飞行了5963圈,行程达1.574亿英里(2.533亿公里)。
即便如此,他距人类有史以来最长的太空飞行纪录还差两个月左右——1990年代中期,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Valeri Polyakov)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待了437天。
“联盟MS-23号”飞船在哈萨克斯坦大草原热兹卡兹干镇附近的一片尘土中安全落地,卢比奥带着灿烂的笑容被抬下飞船。由于他在国际空间站的低重力环境中度过如此长的时间,他的身体出现了一定损害,因此他不得不被回收小组抬出太空舱。
不过,他延长的太空之旅将为人类如何应对长期太空飞行,以及如何最好地应对它可能带来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他是首位参与研究在健身器材有限的情况下锻炼会对人体产生何种影响的宇航员。
随着人类将目光投向更深入地对太阳系进行载人探索,这些信息将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根据目前的计划,返回火星的旅程预计将耗时约1100天(三年多一点)。宇航员将乘坐的飞船比国际空间站小得多,这意味着需要更小的轻型运动设备。
但是,撇开健身问题不谈,太空飞行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
肌肉和骨骼
在太空中,没有了重力对我们四肢的持续拉力,肌肉和骨量就会迅速减少。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帮助我们保持背部、颈部、小腿和股四头肌姿势的肌肉——在微重力状态下,它们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努力工作,因此开始萎缩。
仅仅两周之后,肌肉质量就会下降20%,而在三到六个月的长期任务中,肌肉质量会下降30%。
同样,由于宇航员的骨骼不像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那样承受那么大的机械负荷,他们的骨骼也会开始脱钙并变得脆弱。
宇航员在太空中度过的每个月都会损失1至2%的骨量,在6个月的时间里最多损失10%(在地球上,老年男性和女性的骨量损失率为每年0.5%至1%)。这会增加他们骨折的风险,并延长骨折愈合所需的时间。返回地球后,他们的骨量可能需要长达四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为解决该问题,在轨宇航员每天要进行2.5小时的运动和高强度训练。其中包括使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健身房”中的阻力运动装置进行一系列深蹲、硬举、划行和卧推训练,以及定期在跑步机和健身自行车上进行锻炼。他们还服用膳食补充剂,以尽可能保持骨骼健康。
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强调,即便有这样的锻炼方式也不足以防止肌肉功能和体积的损失。该研究建议测试更高负荷的阻力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是否有助于抵消这种肌肉损失。
由于缺乏向下拉身体的重力,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停留期间会发现自己长高了一点,因为他们的脊柱会略微伸长。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在太空时背部疼痛,以及回到地球后椎间盘滑脱。
在返回地球之前,卢比奥本人在国际空间站上的一次简报会上说,他的脊椎正在生长,并表示这可以帮助他避免常见的颈部损伤。当飞船撞击地面时,如果宇航员试图从座位上抬起头来看发生了什么,就可能会遭受这种损伤。
“我觉得我的脊柱已经伸展到了足够的程度,我就好像被卡在座椅衬垫里了,所以我应该不会动太多。”他说。
体重减轻
虽然体重在轨道上意义不大——微重力环境意味着任何没有被拴住的东西都可以在国际空间站内自由地漂浮,包括人体——但在轨道上保持健康的体重是一项挑战。
尽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努力确保宇航员吃到各种营养食品,包括最近在空间站上种植的一些沙拉叶,但这仍然会影响宇航员的身体。
NASA宇航员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参加了一项最广泛的针对长期太空飞行影响的研究。他在国际空间站上待了340天,而他的双胞胎兄弟则留在地球上。在轨期间,他的体重减少了7%。
“研究人员在斯科特·凯利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后对他进行了检查,发现他肠道中的细菌和真菌与进入太空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视力
在地球上,重力会迫使我们体内的血液向下流动,而心脏则会将血液重新泵送上来。然而,在太空中,这一过程会变得混乱(尽管身体在一定程度上会适应),血液会比正常情况下更多地积聚在头部。其中一些血液会积聚在眼球后部和视神经周围,导致水肿。
这会导致视力变化,如锐度下降和眼睛本身的结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在两周后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也会增加。有些视力变化会在宇航员返回地球后的一年内逆转,但有些则可能是永久性的。
暴露于银河宇宙射线和高能太阳粒子也会导致其他眼疾。地球的大气层有助于保护我们免受这些伤害,但一旦进入国际空间站轨道,这种保护就会消失。
虽然航天器可以携带屏蔽装置来帮助阻挡多余的辐射,但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报告说,当宇宙射线和太阳粒子击中他们的视网膜和视神经时,他们的眼睛会看到闪光。
神经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在国际空间站上长时间停留后,凯利的认知能力变化不大,与他兄弟在地面上的认知能力相对持平。不过,研究人员确实注意到,凯利认知能力的速度和准确性在他落地后的大约六个月内确实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他的大脑重新适应了地球重力,以及他回家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2014年,对一名在国际空间站停留169天的俄罗斯宇航员进行的研究显示,在轨道上,人类大脑本身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研究发现,大脑中与运动功能有关部分的神经连通性水平发生了变化,前庭皮质也发生了改变,前庭皮质在定向、平衡和感知我们自己的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考虑到太空失重的特殊性,这也许不足为奇;宇航员通常必须学会如何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有效地移动,将他们固定在任何物体上,并适应一个没有上下的世界。
最近一项研究引起了人们对宇航员长期进行太空任务期间大脑结构可能发生其他变化的担忧。大脑中被称为右外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空腔(负责储存脑脊液、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处理废物)会膨胀,并需要长达三年的时间才能缩小到正常大小。
友善细菌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关键是生活在我们体内和体表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这些微生物群可以影响我们的消化食物方式,影响体内炎症的水平,甚至改变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
研究人员在凯利的国际空间站之旅后对他进行了检查,发现他肠道中的细菌和真菌与进入太空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许并不完全令人惊讶,因为他吃的食物与以前大不相同,而且与他朝夕相处的人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从生活在一起的人身上获得了数量惊人的肠道和口腔微生物)。但是,暴露于辐射和使用循环水,以及他身体活动的变化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皮肤
虽然现在已经有五名NASA宇航员在轨道上度过了超过300天的时间,但我们还是要感谢凯利,因为他让我们了解他的皮肤在轨道上的变化。
在他从空间站返回后的六天左右,人们发现他的皮肤变得更加敏感,并出现了皮疹。研究人员推测,在执行任务期间缺乏皮肤刺激可能是导致他皮肤不适的原因。
基因
凯利延长的旅行所带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他DNA所遭受的影响。在每条DNA链的末端都有一个被称为端粒的结构,它被认为有助于保护我们的基因免受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端粒会越来越短,但对凯利和其他宇航员的研究表明,太空旅行似乎会改变端粒的长度。
“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是,我们发现在太空飞行中端粒的长度明显更长。”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环境与放射健康学教授苏珊·贝利(Susan Bailey)说。
她对另外10名无关的宇航员进行了单独研究,这些宇航员参加的任务时间较短,约为6个月。“同样出乎意料的是,所有宇航员的端粒长度在返回地球后都迅速缩短。与长期健康和衰老轨迹特别相关的是,宇航员在太空飞行后的端粒普遍比飞行前短得多。”
她说,这种情况发生的确切原因仍在研究之中。“我们有一些线索,但更多的长期乘员——比如在太空中度过一年的卢比奥——对于真正描述和理解这种反应及其潜在的健康结果至关重要。”
一个可能的原因或许是在太空中人暴露在了复杂的辐射组合中。她说,在轨道上长期暴露在辐射中的宇航员会出现DNA损伤的迹象。
在凯利身上还看到了基因表达的一些变化,这可能与他的太空之旅有关。基因表达是读取DNA以在细胞中产生蛋白质的机制。其中一些变化与身体对DNA损伤的反应、骨骼形成和免疫系统对压力的反应有关。然而,这些变化中的大多数在他返回地球后的六个月内就恢复了正常。
2024年6月,一项新的研究强调了男性和女性宇航员的免疫系统对太空飞行的反应方式之间有一些潜在差异。这项研究利用从2021年秋天在轨道上飞行了不到三天的SpaceX公司“灵感4号”任务人员身上获得的基因表达样本数据,确定了与免疫系统、衰老和肌肉生长相关的18种蛋白质变化。
研究将他们的基因活动与之前执行任务的其他64名宇航员的基因活动进行了比较,发现与飞行前相比,三种在炎症中发挥作用的蛋白质的表达有所变化。男性往往对太空飞行更加敏感,他们的基因活动受到更多干扰,返回地球后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常态。
研究人员特别发现,与女性相比,男性体内两种蛋白质的基因活动受到的影响更大,其分别是有助于控制体内炎症水平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以及将免疫细胞送到感染部位的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另一种参与凝血的蛋白质纤维蛋白原,在男性宇航员中也受到了更大的影响。
但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仍需弄清为什么女性似乎对太空飞行的这些特殊影响不太敏感,但这可能与她们对压力的反应有关。
您可以在下面的视频中听到NASA宇航员佩吉·惠特森(Peggy Whitson)描述她在太空中的生活是如何改变她的身体的。惠特森在太空中累计停留了675天,是在轨道上停留时间最长的美国人,不过世界纪录目前由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Oleg Kononenko)保持,他在太空中累计停留了878天。
免疫系统
凯利在进入太空之前后和停留在太空站期间都接种了一系列疫苗,他的免疫系统反应正常。但贝利的研究发现,宇航员的白细胞数量确实会减少,这与他们在轨道上接受的辐射剂量有关。
然而,关于太空旅行会对在地球上进化而来的双足、大脑袋生物产生什么影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答。当研究人员仔细检视在太空中呆了371天的卢比奥的医学检测、血液样本和扫描结果时,他们无疑希望能了解到更多信息。
中国AI机器人仿生“微表情” 机械狗首现军演 2024年6月20日 中国近年积极发展AI机器人市场,…
+
+
+
+
+
+
中国AI机器人仿生“微表情” 机械狗首现军演
中国近年积极发展AI机器人市场,一家位于大连的机器人科技公司正研究将仿生人形机械应用于需要情感互动的心理咨询及社会照顾服务。
今年5月,中国解放军在中柬联合军演中首次展示了两款AI仿生机器狗。机器狗可安装自动步枪,并适用于侦查及巷战。为中国军方首次公开AI机器人在军事上的应用。
科学家在月球上发现可能作为人类家园的洞穴 2024年7月18日 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个洞穴。 …
+
+
+
+
+
+
科学家在月球上发现可能作为人类家园的洞穴
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个洞穴。
他们表示,该洞穴至少有100米深,可能是人类建造永久基地的理想场所。
研究人员称,这可能只是隐藏在月球“未被发现的地下世界”里的数百个洞穴中的一个。
目前,各国都在竞相研究在月球上建立人类永久基地,但他们需要保护宇航员免受辐射、极端温度和太空天气的影响。
英国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海伦·沙曼(Helen Sharman)告诉BBC新闻,这个新发现的洞穴看起来是一个建立基地的好地方,并表示人类有可能在20至30年后就生活在月球坑洞中。
但她表示,这个洞穴太深了,宇航员可能需要通过绳索下降进入,然后使用“喷气背包或升降机”才能出来。
意大利特伦托大学(University of Trento)的洛伦佐·布鲁佐内(Lorenzo Bruzzone)和莱昂纳多·卡雷尔(Leonardo Carrer)利用雷达穿透了月球岩石平原“静海”上的一个坑洞开口,从而发现了这个洞穴。
这里从地球上肉眼可见,也是1969年“阿波罗11”号(Apollo 11)的着陆地。
该洞穴在月球表面有一个洞道,通向垂直的悬壁,以及可能延伸到地下更深处的倾斜层面。
它是数百万乃至数十亿年前,由熔岩在月表流动时形成的,熔岩在岩石中形成一条条隧道。
卡雷尔教授解释说,地球上与此最接近的洞穴,应该是西班牙兰萨罗特岛的火山洞穴。他补充说,研究人员参观了这些洞穴以进行研究。
“这真的令人兴奋。当你有了这些发现并看到这些图像时,你会意识到自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看到它的人。”卡雷尔教授说。
当布鲁佐内教授和卡雷尔教授了解该洞穴的规模之后,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建立月球基地的好地方。
“毕竟,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洞穴,所以人类在月球上住在洞穴里也是合情合理的。”卡雷尔教授说。
这个洞穴还没有被完全探索过,但研究人员希望可以用透地雷达、摄像机甚至机器人来绘制其地图。
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首次意识到月球上可能存在洞穴。2010年,被称为“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飞船上的一台相机拍摄了一些坑洞的照片,科学家认为这些坑洞可能是洞穴入口。
但研究人员并不知道这些洞穴可能有多深,也不知道它们是否已经坍塌。
现在,布鲁佐内和卡雷尔教授的工作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尽管要了解洞穴的整体规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有非常清晰的月表图像——分辨率高达25厘米——我们可以看到阿波罗着陆点——但我们对月表以下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有巨大的发现机会。”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行星洞穴专题小组协调员弗朗西斯科·索罗(Francesco Sauro)告诉BBC新闻。
他说,这项研究还可能帮助我们将来探索火星上的洞穴。
这可能为我们寻找火星生命的证据打开大门,因为如果生命确实存在,那么几乎肯定它位于免受火星表面自然因素影响的洞穴内。
月球洞穴可能对人类有用,但科学家们也强调,它可能有助于回答有关月球甚至太阳系历史的基本问题。
洞穴内的岩石不会受到太空天气的破坏或侵蚀,因此可以提供数十亿年前的大量地质记录。
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
制图:格里·弗莱彻(Gerry Fletcher)
泰坦尼克号正在解体:它的结局将会如何 2024年9月9日 “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铁…
+
+
+
+
+
+
泰坦尼克号正在解体:它的结局将会如何
“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铁达尼号)沉船已在深海中度过了112年的漫长岁月。
1912年4月,这艘长达883英尺(269米)的巨轮在一个寒冷漆黑的夜晚断裂并沉没,残骸如雨点般倾泻至12500英尺(3.8公里)深的被淤泥覆盖的洋底。有1500多名乘客和船员在事故中丧生。
除了偶尔有深海潜水器和打捞队到访,将一些小件文物带回海面之外,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几乎保留了原状,并缓慢而稳定地腐烂。
泰坦尼克号残骸位于纽芬兰海岸东南近400英里(640公里)处。最近对其考察所获得的图像揭示了残骸不断腐化的情况。自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以来,船头及其独特的栏杆在黑暗中若隐若现的画面已成为标志性景观。但在2022年,对沉船的扫描显示栏杆开始弯曲,而在2024年最近一次拜访该残骸时,有很大一部分栏杆已经脱落。
这非常直观地表明了海洋深处的极端环境正在使这艘世界上最著名的船只的残骸支离破碎。其上方海水的压力、海流和食铁细菌正在导致船只结构坍塌。与此同时,该船也对周围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令人惊讶的影响。
重压之下
当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它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船头和船尾。船尾部分直接沉入海底,而船头下沉得比较缓慢。这两个部分在海底相隔近2000英尺(600米)。
从船尾到船头绵延超过1.3英里(2公里),散落着各种物品、配件、固定设施、煤炭和船体部件。大部分残骸都集中在船尾部分,那里是一团扭曲的钢铁,而船头则基本保持完好。
这是因为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撞击力撕裂了船体的铆接部分,使大约4.3万吨的海水涌入船头。当船尾部分断裂时,它仍有充满空气的舱室。当它突然沉入海底时,迅速增加的水压导致这些气囊周围的结构发生内爆,金属、雕像、香槟酒瓶和乘客的财物随之四分五裂。
在海床上,泰坦尼克号承受的水压约为40兆帕,是海面水压的390倍。但是,由于船内已没有气囊,因此不太可能发生进一步的灾难性内爆。
相反,这艘巨轮本身的重量正对它的消亡起到一定作用。当5.2吨钢材沉入海底,其对钢质船体产生了扭曲力,将船体撕裂。在连续的潜水行动中,人们看到船体钢板上出现了巨大的裂缝和裂口,甲板区域一直在向内塌陷。
“沉船的标志性轮廓将逐年发生变化——而且并非是好的变化。”深海考古学家格哈德·塞弗特(Gerhard Seiffert)说。塞弗特曾于2022年与深海测绘公司麦哲伦(Magellan)一起带领探险队对泰坦尼克号残骸进行了高分辨率扫描。
“2022年,我与麦哲伦公司一起考察泰坦尼克号残骸时,掉落的栏杆部分仍在原处,几年前船长浴室天花板的坍塌也可能是一个例子。”他说。
塞弗特说,随着钢板、横梁和其他承重构件因腐蚀变得越来越薄,船只的结构正日渐被削弱。
被细菌吞噬
就像其他钢铁结构一样,泰坦尼克号也在生锈。但在2.4英里(3.8千米)深的海水中,生锈的过程与陆地上不同,在陆地上,氧气和水会触发化学反应产生氧化铁。在泰坦尼克号上,大部分腐蚀是由细菌引起的。
沉船上覆盖着一层生物膜,这是由细菌、海洋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组成的“活毯子”,它们以沉船本身为食。最初,室内装潢、枕头、毛巾和家具等有机材料为在海洋深处漂流的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使它们定居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其他更极端的微生物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们可能是沉船撞击海底时所播种的,也可能是从遥远的大西洋洋中脊的海底热泉漂移而来的。
船体的金属表面正在被氧化铁元素的各种细菌和其他产生酸性物质的细菌侵蚀。在沉船上还存在其他微生物,它们专门吞噬这些细菌产生的铁锈。
造访沉船的研究者注意到,沉船上覆盖着一层“铁锈”——一种悬挂在氧化金属结构上的冰柱状物质。这些物质中生活着许多相互协作和竞争的微生物。1991年,在“克尔德什”号(Akademic Mstislav Keldysh)的科学家们对泰坦尼克号残骸进行考察时,将其中的一个“锈柱”弄断,并将其装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送回了海面。
在研究人员发现的微生物中,有一种在沉船上发现的细菌当时对科学家来说是全新的。这种细菌后来被命名为“泰坦尼克盐单胞菌”(Halomonas titanicae),它携带着能够分解铁的基因。
硫酸盐还原菌也渗入了没有氧气的区域,如结构弯曲时产生的微小缝隙。这些细菌会产生硫,其在海水中转化为硫酸,然后腐蚀船体金属,使其释放出铁供其他微生物消耗。
科学家们认为,船尾在坠落过程中累积了更大程度的损坏,导致它比船头部分的老化速度快40年。
“这就是为什么泰坦尼克号的船头从近船尾的部分开始腐烂得更多,因为船在这里断裂,而腐烂是向船头或前部区域推进的,因为那里相对来说更完好。”东佛罗里达州立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安东尼·埃尔-库里(Anthony El-Khouri)解释说。埃尔-库里一直在与加拿大电影导演、深海探险家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合作,以了解微生物是如何促成泰坦尼克号腐烂的。
“除了往复式发动机、扇尾、船舵和推进器比较完好和有韧性,因此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辨认出来,船尾部分似乎正在融化到海底,因为它遭到了全面破坏。”埃尔-库里说。
卡梅隆在2005年对泰坦尼克号沉船进行考察时,在土耳其浴室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特征,那就是形成的一种精致而细腻的铁锈卷须,这名导演将其命名为“铁锈花”。
他利用遥控潜水器发现,由于浴室位于船体深处,没有氧气,因此浴池中的柚木和红木制品保存得异常好,因为这种缺氧环境阻止了可能使木材降解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在此生存。
但相反,浴池里却长满了奇怪、分枝状的铁锈,从浴池地面一直长到1.5米(5英尺)高。离奇的是,这些“铁锈花”似乎指向同一个方向——地磁线。埃尔-库里、卡梅隆和他们的同事发现了一些线索,表明它们是由生活在沉船上的产锈细菌和“趋磁”细菌群落形成的。这些不寻常的微生物含有铁的纳米晶体,使它们能够与磁场保持一致。埃尔-库里说,当这些细菌群啃食泰坦尼克号的钢铁时,它们会留下锈迹,沿着地球的磁力线垂直"绽放"。
丰盛的“铁餐”
泰坦尼克号将大量富含铁的金属带入海底,在其周围创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生态系统。随着它被腐蚀,铁颗粒溶解到周围的海水中,提供了深海中稀缺但重要的营养物质。
“虽然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但溶解铁却是海洋中最稀缺的养分,其限制了任何海洋生态系统的成功。”埃尔-库里说。海底热泉通常是深海中铁的主要来源,可以帮助支持各种各样的生命,其中细菌在为其附近的其他生物提供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本质上就像是海底的一个巨大的铁绿洲,是一个重达4.6万吨、形状像一艘昔日豪华邮轮的铁压缩体。”埃尔-库里说。“这片绿洲提供了令人垂涎的营养物质,促进了生机勃勃的深海珊瑚礁的形成,海星、海葵、玻璃海绵、底栖珊瑚和海参等都栖息于此。当然,还有铁细菌菌落。”他说。
埃尔-库里和他的同事发现,这些与铁有关的细菌不仅吃泰坦尼克号上的铁,而且“还能够靠铁呼吸”,而不是靠氧气。
“这是一个远离太阳的非凡生态系统,对我们有朝一日可能在木卫二和地球以外的其他宇宙海洋中发现的那种嗜极生物具有重要意义。”他说。
泰坦尼克号的铁也对海底产生了影响。铁锈流正以每年约4英寸(10厘米)的速度从沉船向外扩散,并向沉积物中延伸达6英寸(15厘米)。这些铁锈流尤其集中在船尾周围。
据科学家估计,泰坦尼克号每天从其锈状构造中总共流失约0.13至0.2吨铁。因此有人估计,船头的铁可能会在280-420年内完全溶解。
海底洋流
但其他因素也可能加速沉船的毁灭。正如强大的海面洋流会使船只和游泳者偏离航道一样,深海也会受到水下洋流的冲刷。深海洋流虽然没有海面上的洋流那么强大,但也影响着大量的海水。
深海洋流可能是由影响海下水柱的海面风、深水潮汐或由温度和盐度引起的水密度差异(称为温盐环流)所驱动。被称为“海底风暴”的罕见事件(通常与海面涡流有关)也会引起强大而零星的海流,从而卷走海底物质。
科学家们对泰坦尼克号周围海床上沉积物形态的研究,以及沉船周围鱿鱼的移动,为了解泰坦尼克号如何受到海底洋流的冲击提供了线索。
据了解,泰坦尼克号沉船的部分残骸位于受一股向南流动的寒冷水流影响的海床附近,这股水流被称为“西边界潜流”。这种“底部洋流”在沉积物和泥浆中形成了移动的沙丘、涟漪和带状图案。他们在海底观察到的大多数形成物都与相对微弱到中等的洋流有关。
泰坦尼克号残骸区东部边缘的沙纹也表明有一股向西的海底洋流,而在主要残骸区内,科学家们说洋流的趋势是从西北到西南,这可能是由于较大的残骸碎片改变了它们的方向。
在船头以南,洋流似乎特别多变,从东北到西北再到西南兼有。
虽然这些洋流都不算特别强,但它们仍然会产生干扰,导致沉船在变脆弱时断裂。
“即使是潜水器产生的水流也会导致薄弱的结构坍塌。”塞弗特说。“不过,它们可能(也)会清除一些锈蚀物,从而延缓这些区域的腐蚀。”
此外,在这些洋流的穿梭之下,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可能在完全分解之前,就被埋在沉积物下。
但在此之前,船体残骸中一些更具标志性的部分可能会消失,就像最近坍塌的船头护栏一样,在1997年卡梅隆拍摄的《泰坦尼克号》电影中,主角杰克(Jack)和罗丝(Rose)站在船头护栏后的场景成为经典。
“我估计,沉船上更具标志性的区域,如上层建筑——大楼梯门厅、马可尼室、军官宿舍——将在2100年左右消失,这将使潜水器登陆泰坦尼克号更具挑战性。”埃尔-库里说。“较薄的钢材消失得较早,例如船甲板上的栏杆和甲板房间。但即使按照这样的腐烂速度,沉船也需要几个世纪才能完全消失。”
埋在沉积物中的大块钢材受到保护,不会受到啃噬金属的微生物的严重破坏,因此可以保存更长时间。据埃尔-库里估计,其也许可以保存几百年。
但等待这艘世界上最著名的沉船的最终命运是什么?是海床上的氧化铁痕迹,上面布满了瓷砖、马桶和黄铜配件。
“陶瓷制品,如土耳其浴室中鲜艳的瓷砖,是由烧制的二氧化硅组成的,几乎可以永存。”埃尔-库里说。
泰坦尼克号终将成为一座相当不起眼的纪念碑,其纪念着由人类傲慢与缺陷导致的一场惨剧。但或许,这也是这艘饱经沧桑的巨轮的一个凄美而平静的句号。
人工智能:AI是否会让职业倦怠变得更严重 2024年10月23日 当先进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2…
+
+
+
+
+
+
人工智能:AI是否会让职业倦怠变得更严重
当先进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2022年底面世时,公关公司创办人阿努拉格·加尔格(Anurag Garg) 渴望他的11人团队能够迅速将这项技术融入到他们的工作流程中,以便公司能够跟上竞争对手的步伐。
加尔格鼓励他的员工使用人工智能(AI)语言工具来处理公司一连串的日常任务,包括为客户构思故事点子、向媒体提出邀约,以及转录会议和访谈笔记。
然而,这不仅没有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反而造成压力和紧张情绪。
员工反映,工作实际上花费更长的时间,因为他们需要先为ChatGPT建立摘要和指令(prompts),同时还必须检查其输出是否有不准确之处,这类输出经常出错。
每次平台更新,他们必须以额外时间学习新功能。
“有太多干扰了,团队抱怨他们的工作时间增加两倍,因为我们现在期望他们使用AI工具。”经营埃弗勒斯峰公关公司(Everest PR)并往返于美国和印度之间的加尔格说。
引入AI的目的是简化人们的工作流程,但实际上却为每个人带来了更多的工作,让他们感到压力和倦怠。
作为一名企业领袖,加尔格觉得他必须跟上每个新工具的步伐,也开始对不断推出的AI工具感到喘不过气来。他不仅像他的团队一样使用ChatGPT,还采用工作流自动化工具Zapier来追踪团队任务,另以AI驱动的搜寻引擎Perplexity来补充客户研究。
“市场上的AI工具泛滥,没有一种工具可以解决多个问题。结果我需要密切关注多个AI工具来执行任务,这反而变得更加混乱。很难追踪哪个工具应该做什么,我开始感到非常沮丧。”加尔格说。
“市场充斥着AI工具,如果我今天投资特定的应用程式,下周又会有更好的版本出现。为了与时并进,需要不断学习新事物,我觉得很难处理,导致倦怠。”
加尔格放弃要求团队在所有工作中使用AI,现在他们主要将其用于研究 —— 每个人都高兴多了。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学习过程。现在,我们没有使用太多AI工具,这使工作更易于管理。我们已经回到了由团队直接完成所有工作的状态,大家感觉对工作更有联系和更投入,这样好多了。”加尔格先生说。
最近的研究也反映了加尔格及其团队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所面临的压力。
根据自由工作者平台Upwork对美国、英国、澳洲及加拿大2,500 名知识型工作者的调查,96%的高层管理人员表示,他们期望使用AI工具能提高公司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当中81%的人承认,过去一年他们因此增加对员工的要求。
然而,调查中有77%的员工表示,AI工具实际上降低他们的生产力并增加其工作负担。调查中有使用AI工具的员工当中,有47%表示,他们不知道如何实现雇主所期望的生产力提升。
履历撰写公司Resume Now对1,150 名美国人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61%的人认为在工作中使用AI会增加面对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这一比例上升到87%。
Resume Now的调查也显示, 43%的人认为AI将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无论技术是否基于AI,调查显示许多员工已经感到不知所措。
工作管理平台Asana的进一步研究突显,引入更多工作应用程式的影响。
该公司对澳洲、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9,615 名知识型工作者进行调查,发现在工作场所使用6到15个不同应用程式的员工中,有15%表示因为工具数量过多而错过讯息及通知。
在使用16个或更多应用程式的员工当中,有23%表示他们的效率较低,而且由于需要不断切换应用程式,他们的注意力也减少了。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教授卡西·霍姆斯(Cassie Holmes)在研究中评论说:“使用多个应用程式,需要额外的时间来学习及切换,这种时间损失是痛苦的,因为我们对浪费时间非常敏感。”
从律师转为教练的利亚·斯蒂尔 (Leah Steele),现在专门帮助法律专业人士克服职业倦怠。许多人向她求助,因为他们在公司引入基于AI的生产力工具后,对于增加的工作量感到负担。这也是她所熟悉的经历,她之前的职位在引入新技术平台后,客户案件数量从50个增加到250个。
“我看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这种持续的竞争需求,要求用更少的资源完成更多的工作——但公司并没有真正考虑他们引入的系统和技术会否产生无益的结果。”在布里斯托(Bristol)的斯蒂尔说。
“一切都在迅速变化。要在这样一个尖端领域保持并发展专业知识,这是一场持续的战斗。”
斯蒂尔补充称,律师们现时所经历的倦怠,不仅在于科技和AI工具所带来不断增加的工作量,还有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
“当我们审视职业倦怠时,关注的不只是工作量本身,还有我们对工作的感受,以及我们从工作中得到的价值。”斯蒂尔说。
“当你最初想做的是与客户亲自互动,并为他们带来改变,你可能会因为陷入高工作量、低控制的环境而感到压力。”
斯蒂尔补充,“你也可能会因为担心失去工作和害怕被取代而感到压力,因为工作变得过于以技术为主导,你不再享受这份工作。”
英格兰及威尔斯律师会(The Law Society of England and Wales)承认,律师需要律师事务所领导层提供更好的支持,才能充分利用像AI等新技术。
“虽然AI和新技术可以透过自动化日常任务来提高法律工作的效率,但它们也可以为律师创造更多的工作,而不是更少。”律师会主席理查德·艾金森(Richard Atkinson)说。
“学习使用这些工具需要时间,律师通常需要接受培训,并调整他们的工作流程。许多技术最初并不是为法律部门设计的,这会导致过渡过程更具挑战性。”
艾莉西亚·纳瓦罗(Alicia Navarro)是Flown的创办人兼行政总裁,Flown是一个帮助人们专注于“深度工作”——需要持续集中注意力的任务的线上平台和社区。她同意AI工具“大量涌现”,但表示需要正确使用它们。
“在这些工具开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生产力元素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过滤和学习。”
但她认为,对于资源有限的小企业来说,AI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能够做更多事情,或者公司能够支付更多股息或给团队更多薪酬,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有自立能力的事情。”